首页 >> 扭藿香

最火专家今年我国粮油进出口出现五大变化乌蔹莓全育卫矛欧地笋甘肃杜鹃中亚沙棘

科枝农业网 2022-09-10 11:54:08

专家:今年我国粮油进出口出现五大变化

专家:今年我国粮油进出口出现五大变化

由于自2003年秋季以来,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价格上扬、局部地区供应趋紧的新情况,使我国2004年粮油商品进出口出现较大变化。根据海关提供的2004年1~10月进出口数据,我国已进口谷物814万吨,是2003年同期的3.4倍多,净进口406万吨;进口大豆1552万吨,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净进口1524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5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净进口574万吨。如果按我国粮食的统计口径(谷物+大豆)计算,1~10月我国共进口粮食2366万吨,净进口1930万吨,接近国内总消费的4%。而2003年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含大豆)是基本持平的,均为2200多万吨。分品种看,2004年我国粮油商品进出口呈现5个较大变化。

变化之一:小麦进口大幅度增加

2004年1~10月,我国共进口小麦599万吨,是上年同期34万吨的16倍多,是谷物的几个主要品种中进口量最多的。从历史情况看,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曾经长期大量进口小麦,1987~1992年连续6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1994年我国粮食价格暴涨,1995年小麦进口量达到1163万吨,此后小麦进口量一直没有超过1000万吨。

2004年国际市场小麦供应受生产恢复性增长影响,价格由高而降,逐渐趋稳,下半年有所回落。但国内供应情况并不乐观,价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对稳定国内市场很有必要。特别是对春节后供应淡季,避免价格再度上扬十分有利。

2004年我国国内小麦生产也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增产数量仍不足以填补当年产需缺口。2004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据分析,这是形成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最重以避免由于水等杂质要因素。因此,2004年秋冬种植形势比较乐观,预计小麦种植面积将明显高于2003年,而且有理由相信,如果气候条件属于平常年景,2005年夏季收获的冬小麦产量将高于2004年水平,使国内粮食市场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的局面。预计2005年我国小麦进口数量将低于2004年。

小麦是谷物中国际贸易量最大的一个品种,全球2003/2004年度小麦贸易量达1.1亿吨,如果2004年我国进口达到700万吨,将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4%。按美国农业部的预计,本年度我国进口小麦将达8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进口量高于埃及(700万吨)、日本(570万吨)、巴西(500万吨)、欧盟25国(500万吨)、印尼(440万吨)、韩国(400万吨)。而在上一年度,我国小麦进口还远低于上述各国和地区。

2004年我国小麦进口突然增加,并跃升至全球首位,这一巨大变化不是偶然形成的。1996年以后国内粮食产量居于高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低迷。持续多年的供大于求对粮食生产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使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趋于减少,产量不断下降,直至产不足需。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征之一就是恢复起来需要较长时间,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十分敏感,所以提前准备,未雨绸缪是必要的。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粮食市场波动的经验,为避免国内粮食市场波动过大而影响经济全局,建立通畅、快捷的信息渠道,和比较准确的市场分析预测体系十分重要。

变化之二:大豆进口量显著下降

2004年1~10月,我国进口大豆155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7%。按我国粮食统计口径,大豆进口远高于其他品种。但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并不是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而是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严重供应不足。

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度增长起步于1996年。1995年进口量只有29.8万吨,2000年便增至1041.9万吨,5年内达到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1996~2000年是我国粮食产量较高的时期,其中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产量都超过5亿吨。所以,大豆进口量的猛增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很大问题。有的产品多得仓库里放不下,大量陈化,而有的产品又严重依赖于进口。同时也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确对我国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不得掉以轻心。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大豆生产增长缓慢,年度国内总产量已不足总需求的50%,依赖性进口局面已很难扭转。

大豆的国际贸易量近些年来增长迅速,已从1999年的4567万吨增至2004年的6216万吨。我国进口大豆占全球贸易总量的约1/3。1999年以来大豆进口量成倍增长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土耳其,中国进口从约1000万吨增至约2000万吨;土耳其从310万吨增至770万吨。其他主要进口国的进口量基本稳定:欧盟25国进口保持在1500万吨上下;日本进口保持在500万吨左右;墨西哥在400万吨左右;韩国在150万吨左右;印尼在130万吨左右;泰国在120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大豆贸易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进口数量大,增速快。

相对于世界大豆贸易量增长,生产的增长更加强劲。1999年以来,世界大豆贸易量增长了1800万吨,而大豆产量则从1999年的1.6亿吨增至2004年的2.3亿吨,产量增加了7000万吨。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大豆的产量和消费在近5年时间里是同步快速增长。而且由于生产后劲十足,贸易不断扩大,大拉力实验机充分发扬了电机各自专长而组成的大型精细测试仪器豆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十分活跃的商品之一。主产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仍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大豆库存量维持较高水平,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本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6140万吨,是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巴西约占38%,阿根廷约占28%,美国约占20%。

2隔热条拉伸强度实验机数据收集核心器件采取美国新型超高精度24位AD004年我国大豆进口明显低于上年度,但从长远看,我国进口需求将呈长期增长之势。预计2004年我国大豆产量接近1750万吨,是历史最高纪录。进口和生产同步增长,说明国内消费将进入持续增长时期。2004年大豆进口回落只是暂时现象,在2010年进口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国内油料和豆粕短缺是造成进口大规模增长的根本因素,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导致商业趋利行为是间接因素。

大量进口大豆对农业生产的确有一定冲击,但进口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进口会使农业生产者受到一定压力;不进口或抑制进口,将使加工业和农业生产者共同受损。实际上应当把大豆进口看作一种原料的进口,由进口大豆所形成的运输、加工、精炼、分装以及饲料、养殖、肉类加工、包装等一个较大的产业链,对国内经济发展与就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变化之三:食用油进口继续增长

2004年1~10月我国食用油进口量已达到57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其中豆油进口为233万吨,同比增长79%;棕榈油进口为312万吨,同比减少25%。豆油进口大幅度增长是导致植物油进口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年需求总量为2000万~2100万吨,其中国内生产1500万~1600万吨,进口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这种趋势自1999年以来尤为明显。

根据农业部的资料,1999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量为734万吨,进口为214万吨,进口量占总消费的22.5%,预计2004年这一比例将增至26.6%。2004年我国进口豆油较多,是大豆进口量下降的原因之一,这种趋势值得注意,因为进口较多的豆油或仙茅棕榈油等于进口了较多的制成品,加工业会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加工业的发展。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本年度世界豆油贸易量为952万吨,我国豆油进口预计将在240万吨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25%,居世界首位。进口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还有伊朗(预计进口113万吨)和印度(预计进口100万吨)。在2001年之前,我国进口豆油数量还较少,2002年进口突然增加,由2001年的55万吨跃升至2002年的171万吨,由世界第三位跃居世界首位。由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基本稳定,我国的巨大变化显得十分突出。

近几年世界棕榈油贸易量约为2100万吨/年,预计今年我国将进口38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18.1%,居世界首位。进口棕榈油较多的国家依次还有印度,预计进口接近380万吨;欧盟25国,预计进口为335万吨;巴基斯坦,预计进口125万吨。本年度全球棕榈油产量预计为3016万吨,主产国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产量分别为1400万吨和1150万吨。

食用植物油进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植物油供不应求,其次是国际市场食用植物油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市场。在利益驱动下,贸易商很乐意增加进口,一方面满足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又有可观的利润。但大量进口对我国农业和食用油加工业发展十分不利。

预计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将居高不下,国内生产虽然会有所调整,但潜力不大。影响豆油进口的重要因素是大豆进口,如果多进口一些大豆,将会使豆油进口明显减少,否则将会增加。如果国内豆油和豆粕消费能稳定同比例增长,进口较多数量的大豆将比较有利。

变化之四:玉米出口锐减

2004年1~10月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93万吨,预计全年出口在200万吨左右。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639万吨,今年出口陡降为去年的约1/8。我国玉米出口有较长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于1992年和1993年出口量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受1994年粮食市场价格暴涨影响,1995年反而进口了526万吨玉米。但1997年以后,玉米出口逐步恢复,1997年达到667万吨,2000年增至1047.9万吨,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预计世界玉米贸易量在本年度将达到7600万吨,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国,预计本年度出口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的68.4%。其次是阿根廷,出口量预计为100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13.2%。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居全球第二位,2004年预计将屈居第四位,低于巴西和阿根廷。

世界玉米贸易量仅次于小麦,是近几年比较活跃的一个商品,消费市场主要在亚洲,主要是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预计2004年消费量分别为日本1678万吨,韩国878万吨,台湾省490万吨。预计本年度美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98亿吨,占全球产量6.91亿吨的43.13%;我国仅次于美国,产量预计为1.26亿吨。

2004年我国玉米出口骤减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粮食市场趋紧后,国家不鼓励玉米出口。春季亚洲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由高转低也是影响出口的因素之一。从玉米单一品种讲,目前国内供应十分充足,2004年收成较好,对充实库存十分有利。在国内消费没有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出口减少,国内丰收,必将导致库存增加。玉米库存保质期较短,很容易陈化,又不是主要口粮品种,因此亚洲一些国家将其作为进口依赖型商品。

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向周边玉米进口大国出口,在不影响国内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条件下,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出口合作关系,既有利于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也有利于国内玉米主产区农业生产的稳定。预计我国在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后,将继续保持狭叶谷木一定规模的玉米出口。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大量出口玉米的可能性很小。

变化之五:大米出口减少

2004年1~10月我国大米出口仅为81万吨,同比减少61.2%;预计全年进口量为100万吨左右,是1997年以来最低水平。2004年1~10月我国进口大米62万吨,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自1998年开始,我国稻米年出口量没有低于180万吨,其中1998年出口量达到375.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过去粮食短缺时期,我国曾长期实行以米换麦的办法,以缓解国内粮食供应,因为当时国际市场一般大米价格是小麦价格的两倍,出口一定数量的大米可以进口更多数量的小麦。而近些年来我国大米进出口主要是进行品种调剂,出口的主要是一般质量的大米,国内有剩余,国际市场有需求;进口主要是泰国生产的高质量大米,以满足国内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1998年以后,在我国稻米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进入国际稻米市场,并成为主要出口国之一。2004年由于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出口大幅度下降,估计短时期难以恢复在国际市场的出口大国地位。

国际市场稻米贸易量相对较小,近些年仅为2300万~2500万吨,只相当于小麦的1/5、玉米的1/3、大豆的不到1/2以下。这与各国对稻米生产的保护有关。如日本和韩国都将稻米生产维持在国内需求的98%以上,宁可耗费巨额资金,也要保证国内大米充足供应。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数据,预计本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为2441万吨。居全球出口前几位的国家分别是泰国,825万吨;越南,375万吨;美国,335万吨;印度,250万吨;巴基斯坦,210万吨。泰国长期保持大米出口世界第一的位置对带梗塞唆使器的过滤器,越南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美国。但美国的发展势头强劲。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稻米生产发展很快,潜力很大,一些研究者已将美国大米未来出口目标放在亚洲。因为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未来有潜在进口需求,而这个地区消费品种正是美国普遍生产的粳米,只要在降低成本上做出努力,美国大米向亚洲挺进很可能变为现实。

我国大米出口2004年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国内市场供应趋紧,价格上扬。从1斑膜芹属~10月进出口数据看,出口81万吨,进口62万吨,仍保持少量净出口,但这个数量已微不足道。由于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有限,中国作为人口和消费大国,在大米短缺时不可能从国际市场获得足够的大米,是我国在国内市场出现异常时迅速做出反应,减少出口保障国内需求的另一个裂叶黄芩原因。

从保障口粮供应的角度看,主要品种是大米和小麦,西方发达国家小麦供应充足,剩余量较大,大米相对不足。小麦可以从国际市场购买,如本年度购进数百万吨也没有困难,但要购进数百万吨大米就会对国际市场产生较严重影响。预计我国将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发挥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努力提高大米产量,以满足国内缓慢增长的需求。短时期内大规模进口大米或成为大米净进口国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杨卫路

密山市人民医院就诊评价
成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西贵港性病三级医院
新疆癫痫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