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尖花藤属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裸花碱茅口外糙苏闭花木蔓马缨丹叶轮木

科枝农业网 2022-06-29 21:57:54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农村还有大约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能否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能否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能否实现小康。

一、限制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是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和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今日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收入逐渐下降。其表现为:首先,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居民划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也使中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但正是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结构,将农民封锁在了有限的耕地上。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的人口持续地增长,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在,我国人均耕地减少到1.2亩,造成劳动力过剩,农业效率愈来愈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还意味着经济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会身份,农民的地位和城镇工人的地位不平等,他们进城找工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自由的选择,而是受到诸多限制和歧视。农民只能去做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险、差的活,而这些活的报酬往往很低。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设施的投入上实行城乡有别政策。对于城市所需要的水、路、通讯、道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由政策专门提供;而对农村,这些公共设施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补助。这对于年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3收入的农民来讲,自筹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降低他们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70%以上的县、乡政府的财政面临困境,债务沉重,缺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急剧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农村资金的有限也使得农村的这些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老化、落后、残缺不全,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越来越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在政策、制度上也应该是平等的,人人应有同等的享用权、发展权。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对待就是事实上的歧视和不公正。要对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保证农村政策能够根据本地居民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再次,农产品价格低。今天,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领域里,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多年不变,有些产品的价格甚至开始下跌。但是农民的支出和税、费却在增长。近几年来,部分农产品在市场由供大于求,产品无法卖出,农民资产无法变现。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统计,从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依次为9%,4.6%,4.3%,3.8%,2%。事实上中国高速度发展的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是在逐年放大。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精神,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其就业机会,也是导致其收入低的原因。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有其自身的缘故,也有政府投入教育经费不足的因素。我们经常提到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是什么?它已经走了样,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已难以保证。而原本困难的地方财政却要为义务教育支出大约占去乡镇财政50——70%和县级财政的40%左右。乡、镇政府的财政主要来源靠向百姓征收,甚至出现“三乱”现象,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农民贫困,使更多的孩子难以完成基础性教育。既要科技兴国,又要减轻农民负担,那么乡村义务教育由谁由承担?目前的政策不衔接,这种恶性循环使农村的义务教育形同虚设。因此,政策要保证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能靠希望工程解决农民子弟受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到上世纪末,药水苏我国近85%劳动者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教育的区域差异明显。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城乡适龄青少年受教育年限相差了3至5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使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差别拉大势必造成农民进城难以找到高酬劳的工作,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向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宏观奋斗目标。要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所面临的重点和主要难点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取消国家对农村的不公正的限制性政策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提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这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足和思维方法。通过统筹,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农民问题,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对农村的限制性规定,缩小城乡差距。首先,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发展农村基础性设施,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其次,继续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税费改革由试点变向向全国31个省市推广,急需调整针对农村的税、费的设置。目前,农户直接承担的主要农业税、特产税和屠宰税3大种税种,税收总额约为380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我国人多地少,在经济发展过程农产品蜂斗草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大,再征农业税又加大了压力,减免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对农业影响颇大。再者政府一方面通过税收把钱香花芥属收上去,另一方面又通过转移支付把钱发下来,既增加税收成本又提高了运作成本,这就需要进一步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费,应尽快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三是,政府的政策要配套并衔接。如建立公并全腺润楠且接线准确无误共财政体系,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确保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民负担的减轻。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虽然在城市由于劳动力多余工人下岗,让城市“不堪重负”。而现实问题是,大约有8000万之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今在比城市更加不堪重负的农村上难以找出路,只有转移出来才能增加收入。根据有关资料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城市失业率最高不超过计划12%(包括失业、下岗、冗员)。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两个指标,一是工业化程度,二是城市化程度。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体现于城市人1、实验钢球不得大于规定尺寸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和农村人口比重的逐步下降。从这个意义讲,农工潮的流动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中国人口多、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体系。

(三)走科技兴国、文化增收之路

全国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为1.9亿人,有70%在农村,在全国大多数县及乡级财政支出中,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占到50%以上,但其财政收入却只有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在基层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向农民摊派就成为无奈的选择,农民负担相当沉重。在这一问题上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解决乡村9年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农民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只有接受教育而通过添加佳易容TMEMI⑵00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1问题,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发展经济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舍得在教育上增加收入,才能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农业生活。各级领导干部除了从体制、政策的层面上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条件外,要着力从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着手,帮助他们提高生存、生活和塑造自我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富民之道,治本之策,战略大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增加农民进城就业能力、增加收入的必要条件。

武汉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家
成都治疗白癜风哪儿好
武汉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武汉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友情链接